青蝉伏碧树,转眼已是秋
“玄蝉无停号,秋燕已如客。”窗外蝉鸣依旧,微风中秋天轻携着凉爽穿梭在枝叶之间。不知不觉,二十四节气已经过了大半,我们迎来了立秋时节。
“三幅熏蒸四大愁,暑中方信此生浮。岁华过半休惆怅,且对西风贺立秋。”立秋为夏日之尽头,秋日之开始。立秋有三候:一候凉风至;二候白露生;三候寒蝉鸣。自立秋前后,空气中的闷热渐渐散去,西风徐徐,拂去夏的浮躁,带来秋的微凉;在立秋之后的5到10天,大地上会凝结出晨露,出门后会令人颇感舒适;立秋第10到15天,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,迎接它们的最后狂欢。
立秋时节,民间的习俗众多,有贴秋膘、啃秋、晒秋、秋社等。其中最著名、最令人期待的就是“贴秋膘”。炎热的夏季有时令人茶饭不思、食欲不佳,经历过“苦夏”的人大多会变瘦。因此,人们会在立秋这天称重,与立夏时的体重对比,并且通过食补的方式补回在夏天流失的营养、调理好身体状态,于是就有了“贴秋膘”的说法。
“啃秋”又称咬秋,指在立秋之日,人们会拿出自己家的西瓜三五成群地在树荫下“啃”,还有的人家还会拿出自己家的山芋、玉米出来。这个时候,啃秋的习俗往往还寄托着人们丰收的喜悦;晒秋是村民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、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的农业习俗,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特色;“雨余残日照庭槐,社鼓咚咚赛庙回。又见神盘分肉至,不堪沙雁带寒来。”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,官府和民间共同报谢神灵,祈求丰收,秋社的景象热闹非凡。
立秋的清风凉爽自在,立秋的问候醉在心间。在欢送酷暑远去、期待金秋登场的转折时刻,自然少不了唯美的秋日限定诗句,让我们共同感受穿越古今、跨越山海的浪漫。
风吹一片叶,万物已知秋。
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。
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。
—— 汉·刘彻《秋风辞》
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落晖。
——唐·王绩《野望》
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
——唐·王勃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》
树树秋声,山山寒色。
——北周·庾信《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》
寒城一以眺,平楚正苍然。
——南朝齐·谢眺《宣城郡内登望》
亭皋木叶下,陇首秋云飞。
——南朝梁·柳浑《捣衣诗》
芙蓉露下落,杨柳月中疏。
——南朝齐·萧悫《秋思》
迢迢新秋夕,亭亭月将圆。
——晋·陶渊明《戊申岁六月中遇火》
“秋风吹雨过南楼,一夜新凉是新秋。”愿各位文法学子都能在立秋之日里一枕新凉,饱感秋意,静待金秋。